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快讯 >详情

木洞镇海眼村:党建引领让村集体经济“活起来”

快讯 来源 :金台资讯 2023-07-03 16:08:58

海眼村坐落在木洞镇海拔高度530米的长坪山上,曾是无支柱产业、无增收渠道、无经济来源的“空壳村”。针对“三无”窘况,海眼村以党建为牵引,以土地为推手,以产业为抓手,借助本地资源禀赋,多措并举助推发展,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。2018年以来,海眼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70万元。

以党建引领发展航向

要找准基层党建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、发力点、突破点,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始终。大力实施“头雁”行动,抓住村“两委”换届契机,紧扣学历、年龄“一升一降”,把8位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优秀干部充实到村“两委”班子中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按照“划分责任田、包干到支部”的工作思路,通过支部组织生活进片区、支部志愿活动下片区、支部日常生活到片区的模式,将村内极具特色的“黄金地”划为党建引领示范点,由3个党支部划片认领并精心管理。2022年以来,海眼村在王家咀片区、刘家冲片区成功打造党建引领示范点2个,成功将270亩撂荒地变成“致富田”。

建立健全“导师帮带制”,对到村任职不满一年或带富能力不强的村“两委”成员、在村挂职本土人才开展“一对一”帮带,建立师徒长效结对帮带关系2对。依托“党建引领·百村振兴”行动,先后与重庆理工大学、区文化旅游委、重庆智睿投资有限公司、重庆木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党组织“联姻”,通过党建共建方式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、带销农副产品、技术培训推广等方面建立结对帮扶机制。

以土地推动融合发展

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,将“乡土情怀”作为牵引线,通过引进“三乡”人才、转变土地经营模式、发扬地域文化优势,让土地生“金”、农民受益、农业增收、农村集体经济稳步提高。

通过党组织牵头土地流转,积极探索转包、互换、出租、股份合作等流转模式,盘活土地资源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、撂荒地变“致富地”。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积极奔走,引进企业24家,流转土地2300余亩,带活400余户村民“家门口经济”,每亩产值从1400元增加到2500元,村民财产性收入增加100余万元,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余元。

充分利用乡土人才资源,多渠道储备、多机制培养、多途径使用“在乡、返乡、下乡”村级后备力量,完善学历教育、技能培训、实践锻炼等人才培育机制,开办“百姓讲堂”“田间课堂”活动40余次。2022年,新乡贤丁平回村投资200余万元打造特色民宿,解决20余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。

借助木洞古镇作为国家级“非遗旅游小镇”、山歌之乡的非遗文化资源,充分挖掘农文旅发展潜力。通过招商引资、流转土地,大力引进丰雨谷、野客户外等农头企业入驻,打造集“草莓采摘、抓鳅抓鱼、农家民宿、房车露营、真人CS”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样板间,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余人,旅游收入超过50万元。

以产业点燃发展引擎

坚持突出党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方向引领和主导地位,以“党支部+家庭农场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走养殖业、种植业、乡村旅游业、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联动发展的路子,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条。

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。全力推动3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改造完成后,对党员群众认种以外的高标准农田采取“村党委主导+村民入股分红”的模式,预计水稻亩产达到800斤,旱稻亩产达到1000斤,高粱亩产达到800斤,亩均增收达50%以上、降低成本500余元。

“简约”变“复合”。由党委牵头成立海眼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解决散户养殖、收割、销售、包装等难题,探索“稻鳅共存、稻鱼共育、稻蛙共生”的新理念,积极推行“稻+N”新型产业模式,在王家咀片区种植水稻110余亩,养殖稻田鳅、稻田鱼6000余斤,养殖稻田蛙、虎皮蛙20000余斤。近年来,海眼村荣获“重庆市绿色示范村”称号。

“造血”变“活血”。采取村党委以技术入股、群众以土地入股的形式,自主建设200亩幼龄果园、京东跑山鸡林下养殖基地,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,增加自身造血功能。村“两委”班子通过招商引进京东企业,实现特色原生态农产品“线上+线下”多渠道销售。目前,海眼村跑山鸡年出栏量稳定在20000只以上,可带来创收10万元,果园年产量约有1万余斤,年产值约在5万元。(吴申娇、朱燕园)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返回顶部